圖片來源:臺中國家歌劇院
上週有個機會受邀觀看「蘭陵40《演員實驗教室》」這個劇場紀錄片。
在會後導演與觀眾們的交流時間,聽到不同人從故事裡獲得,帶回自己正面對的生活的感動與感謝。
當媽媽的人,看了後懂得自己孩子選擇的劇場路是什麼模樣、懂得了孩子選擇所愛的心情。
經營者從蘭陵解散,為的是讓有才華的表演者們有機會出頭、走出自己的一片天,而30年後看到這個決定的開枝散葉而感動激賞。
有選擇所愛走入劇場的年輕人,看著前輩們的故事而哽咽著談感謝。
如果妳和我一樣,其實不認識這個屬於某個世代的記憶。
這是一點點的小介紹:
蘭陵劇坊是40年前成立的
一個台灣獨立小劇場先驅
成立10年後解散
解散時候,創辦人們當時有個期待
讓這些有才華、能出頭的團員們能開枝散葉
於是後來才有了⋯
屏風表演班
紙風車劇團
如果兒童劇團
優人神鼓
以及許多現在表演界的大咖們
這些蘭陵老團員入團時,很多才10幾20歲
有些人留在了表演圈,留在螢光幕前
成為我們熟悉的演員面孔
有些走向幕後,成為導演
有些走入教育,成為教授
更有些離開表演圈,成為了⋯
文字工作者、美術工作者、小學老師、廚師⋯
蘭陵劇坊雖然解散,
但每十年總把老團員找回來,再演一齣戲。
而這部紀錄片拍的,是40週年重現蘭陵經典作《演員實驗室》的背後故事。
這部戲在2018-2019年的2年間,走了6個城市、做了14場演出。這是結果。
但開始呢?
這些老團員們,都50、60多歲了,這個年紀、這個體能、這個身型,再上舞台?
他們心中也有很多關於「要不要參與其中」的那些聲音⋯
後來成為文字工作者的老團員說:「這戲還是要花錢買票看的,到底誰要花錢來看一群又老、又沒有表演技術的人?」
前幾年經歷太多人生曲折的鄧安寧說著:「這次,我想當個逃兵,那些經歷太重了,我沒辦法去面對。」
我也喜歡想辦法把大家湊在一起的金士傑講的一段:「我總覺得,等我很老很老,可能要離開(世界)的時候,上帝會告訴我:這事,你幹的還行!我猜啦(眨眼笑)」
會後,導演用「少林足球」來描述這個她花了6年時間紀錄、述說的故事。
而對我來說,這是個既真實又夢幻的故事。
看少林足球,也許就當一個誇張的幻想來看,出了影院,就留在那個世界裡。
而蘭陵40不同,這是個真實故事。
我總覺得,對這些蘭陵人而言,參與這部戲,就是為了自己,去做生命裡喜歡的事情而已。
既然已經不是劇場人了,為什麼還要去做?
是因為,能成為自己生命裡一段美好的回憶而已,而這就超值得了。
當然,而更夢幻的是,能站上真實的舞台。
這需要很多條件的符合,需要天時地利人和。
但即使不是站上真實的舞台,能和朋友們一起做喜歡的事情,也就夠棒了吧?
掌聲不需要別人給。舞台不需要別人給。
我們都有很棒的故事,都能給自己一場畢業表演:)
現場大多數觀眾正面對的是退休後的人生,而導演回應:很鼓勵大家去想,有什麼是你其實想做,但還沒有機會去做的?做的這個過程,就是一種「療癒」
生活就是每天這些起起伏伏,小事小事累積來的。
10年才來一場戲,很久,但「參與其中」我相信他們都很充實。
很多時候生命的能量,我覺得來自「用心活在當下,參與過程」,我們也許不知道最後結果是什麼,但至少過程要玩得開心、要有人陪伴、要有同行的人。
雖然大部分的每日生活,都忙碌於柴米油鹽醬醋茶,但也不要忘記為自己安排這些能充實能量的事情。
有些事情大,那我們花久一點的時間來慢慢走到就好。
有些事情很小,很快就能發生的(像是和朋友吃個飯、陪家人逛個街)我們也不要被忙碌生活拖走就忽略了。
–
「為什麼你是現在的你?」
這是團長兼導演金士傑,在開始時,給這些老團員們的提問。
我覺得,也很適合給我們自己:)